夏日的上海,市民的消费热情与气温一道上升。从外滩枫泾路的周末市集到静安区的“安义夜巷”,再到普陀区创享塔广场美食夜市,保持城市干净整洁,垃圾随手分类,已经是上海市民的日常习惯。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分站考察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海全面推行、依法治理垃圾分类,下足绣花功,持续用力,抓紧抓实,久久为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
立法推进
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
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经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上海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率先对垃圾分类进行立法。
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对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的超大型城市来说,却是一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考。从市政部门到基层社区,上海各机关单位遵循“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综合治理、全社会普遍参与”理念,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
法规刚通过,曹杨新村街道碧绿湖花园小区业委会主任钱广义就拉起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值守小区的垃圾箱房,帮助居民把垃圾分对、投准。
“毕竟是长时间的生活习惯,改起来没那么容易。”上海对生活垃圾采取“四分法”,分别是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4个种类。起初,对“干垃圾”和“湿垃圾”分开投放,很多居民不太适应,可钱广义心里清楚,“困难可以理解,但法规必须执行。”
在垃圾箱房轮流值班,指导居民准确分类投放,没分准的重新分……志愿者们以身作则,激发了居民们的自觉性。在去年7月法规正式施行之前,碧绿湖花园小区的垃圾分类水平就已达到新规要求。
垃圾分类进入新阶段,执法也要跟上。根据新规,个人混合投放垃圾,******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则可罚5万元。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上海共开展执法检查12.3万次,教育劝阻49945起,责令当事人整改30013起,查处案件7662起。
“经过努力,绝大多数居民都已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上海全市1.3万多个居住区,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底的15%提高到2019年的90%。”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徐志平说,即使在疫情期间志愿者队伍撤离的情况下,仍有2/3的居住区自觉分类投放水平保持******,另外1/3居住区则保持良好。
对症施策
在细微处多下功夫
中远两湾城是上海内环内******的居民小区,常住居民4万余人,还有近200家商户,日产垃圾总量******峰时达到100吨,是一般小区的10倍。
由于早期规划原因,小区没有供居民集中投放的垃圾箱房,只有门栋前的垃圾桶。推行垃圾分类,必须撤桶并点,该怎么操作?
288个桶被撤走,变成了27个临时投放点,摆上了“四分类”垃圾桶。居民们不习惯,刚推行时,临时投放点时常垃圾爆满、污水流淌。
2019年7月至9月,“12345”上海市民服务热线受理中远两湾城居民涉垃圾分类投诉111件。小区所在的宜川路街道因此在垃圾分类测评中一度被评为“差”。
巨型小区该怎么管?还是要在细微处下功夫,从“精细化”里找答案。
针对小区垃圾分类难题,宜川路街道与绿化和市容管理、城管等部门组成工作小组,联合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物业公司,一起探索破解策略。
经过多方协议,对策浮出水面——针对商户、居民混合投放,明确两者分开,并由物业与商户专门签订生活垃圾清运合同;对于垃圾集中投放点,广泛听取民意,每个点位的形状、方位、设施都各不相同;对撤桶后腾出来的空间充分利用,还多规划出了停车位,给居民带来惊喜……问题迎刃而解,经过近两个月时间,中远两湾城垃圾分类达标了。
在上海,这样的精细化治理贯穿于全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设置垃圾箱房,由小区居民自行协商,做到“一小区一方案”;为满足特殊人群非常规时间投放垃圾的实际需求,在全市各小区设置了6000多个误时投放点;为提高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知晓度,向入沪的外地手机用户发送垃圾分类公益提示短信;为让居民丢完垃圾手不脏,设置破袋和洗手装置,冲洗水和洗手池排水就近纳入污水管网。
智能叠加
闭环管理提升效率
6000多位居民,60岁以上老人超过20%,房屋出租率近30%……徐汇区田林十二村这个典型的老公房小区,却是上海垃圾分类的“优等生”,“定时定点”投放率达到90%。
“垃圾分类水平高,靠的是‘技防+人防’。”田林十二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赵国庆道出原委。在这里,居民楼的门禁卡和垃圾箱房“绑定”,居民投放垃圾需要刷门禁卡;投放完毕,智慧社区管理平台会自动登记垃圾箱房的刷卡人员、开门时间、刷卡次数和绿色账户积分。
小区在垃圾纯度要求较高的湿垃圾桶闸门上安装了小型摄像头,与小区管理平台联网。一旦环卫部门清运人员发现湿垃圾中有投放错误的垃圾,会及时告知居委会,调取相应编号垃圾桶的视频资料,以便与投放不到位的居民沟通。此举让监管成本明显降低。
基层干部口中的“技防+人防”,专业表述是“科技+管理”。如果说田林十二村的实践是垃圾分类智慧管理的早期版本,那么“一网统管”建设,就是垃圾分类“技防”的一次大升级。
为细化沿街商铺垃圾分类,普陀区对5条道路、300家商铺试点沿街商铺线上收运系统,同时对接“一网统管”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手段,提高垃圾收运效率和******度。
“亲爱的商户,投放车辆即将到达,请您按照垃圾分类标准配合投放生活垃圾。”在试点道路,垃圾收运前,商户负责人会收到这样的手机短信,提醒其准备出门投放垃圾。投放完毕在车上刷一下专属智能卡,系统会自动记录商户垃圾的投放时间,同时由跟车环卫工检查垃圾分类情况。
“投放信息形成数据池,计算机据此记录商户的投放习惯。”普陀区绿化环境事务管理中心质监科科长丁杰告诉记者,一旦出现投放异常,如连续3天没有垃圾投放记录,系统会自动向商户和执法部门发送通知信息,执法部门上门核查情况、督促整改,“这让执法更加******,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压力,加快了业务闭环完成的速度。”
长宁区虹桥街道通过对辖区内148个垃圾箱房、90个大件垃圾堆放点及垃圾清运车辆重新摸排、采集信息,并与城市运管综合平台的地理信息系统地图进行坐标匹配,经过叠加数据形成一幅“垃圾分类”地图。辖区内每一座垃圾箱房,都有了一张专属“身份证”,在地图上点击其对应的坐标,即可查看所属小区、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信息,由此真正做到人员力量全纳入、箱房点位全覆盖、流程闭环全时段。
今年是上海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上海提出,力争实现95%以上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达标,85%以上街镇达到示范街镇标准;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达到6000吨以上,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22日 01 版)
评论加载中...
|